荆门风俗文化

城市象征

●市花

紫薇花、菊花

紫薇:树皮光滑,花色艳丽,花期长,由6月可开至9月,有“百日红”之称,在荆门市城乡山地均有种植,山间仍有野生紫薇分布,适应性强,易于繁殖培育,城镇绿化运用较广泛。

菊花: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,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,为短日照植物,多年生草本植物,花色有红、黄、白、紫、绿、粉红等,在荆门市城乡广泛种植,乡间有野生菊花分布。

荆门风俗文化

●市树

栾树、对节白蜡

栾树:无患子科、栾树属,别名灯笼树、摇钱树、金雨树、国庆花等。栾树是荆门市重要的乡土园林观赏和行道树,在荆门城乡山地均有分布,易于繁殖培育,城镇绿化运用较广泛。栾树为落叶乔木,树形端正,冠多伞形。

对节白蜡:荆门市独有的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,为仅存的木犀白蜡,国家二类保护树种。野生对节白蜡仅分布在大洪山南麓京山西北和钟祥东南(以京山市为主,钟祥有少量)的植物极小种群,2015年,湖北省政府设立30平方千米京山对节白蜡省级自然保护区。

方言俚语

荆门话基本属西南官话,北经襄沙古道直达南阳,北方官话对荆门话有着深远的影响,南下沙市经水路到湖南又与湘方言有一定的联系,荆门话实际上是北方官话、西南官话、湘方言三大方言区过渡带上的次方言。

民间文艺

●音乐

1.山歌

山歌流行于荆门山区和部分丘陵地区。农民上山砍柴或牧童放牛时遥相对歌,一唱一和,平腔为主,高腔次之,歌词内容与形式不拘。成年人一般唱情歌,如《我爱姐姐的好劳动》、《太阳一出往上升》等,牧童赛歌方式为一群对一群,一山对一山,歌多占上风,歌少拜下风。

2.田歌

田歌盛行于平原与丘陵地区,主要有栽秧歌、栽秧锣鼓、扯草歌、扯草锣鼓、薅草锣鼓五种形式。农历四月间的栽秧时节唱栽秧歌,荆门城南郊的“花闹叶”是栽秧歌中的主要唱腔之一。栽秧锣鼓由一对歌师组成,一人敲锣,一人击鼓,唱腔停歇时,用锣鼓点填过门,歌师先在田埂上打唱,等栽秧人到田中间后,便下田面对栽秧人打唱。农历五、六月扯草时节唱扯草歌,团林、五里镇一带的扯草歌很有代表性。扯草锣鼓一般是三人(一锣两鼓)一组,常见的锣鼓点有“起鼓”、“双龙抢鞋”、“将军打猎”、“观音坐莲”等等,上午大多唱长篇历史故事,称为正本,下午多唱“花号子”、“嗬悠悠”等风趣的小段子。薅草锣鼓是指薅早草的锣鼓,由一对歌师分持锣、鼓演唱,每段唱词四句,每句结束时以锣鼓点填过门。

3.灯歌

灯歌属民间小调类,常在春节期间踩高跷、打莲湘、划采莲船时演唱,一领众和,锣鼓伴奏。唱词有上下句式、四句式和多句式,曲调欢快热烈,节日气氛较浓,如盐池镇的《闹元宵》《四季忙》《十绣腰带》等等。

●舞蹈

1.推故事

推故事一般以一女子坐车上,老汉在后推车为表演形式,一般以两部车为一组,表演时队形不断变换,形式活泼。该种舞蹈兴起时,仅为表示对神灵的祈求,求得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,以后演变为欢庆春节的一种娱乐活动。

2.踩茶

踩茶流行于马良镇小江湖一带的大湖、杨脑、花篱等村,表演形式与劳动生产紧密相关。小江湖一带盛产"三匹罐"(茶叶),其育苗方法是通过压条、踩土,所以表演时中间人手擎一棵扎有纸花的茶树,边转边跳,四周由五个扮演角色的人围着树转,主要动作是走步,人们称为踩茶。

●戏剧

1.梁山剧

梁山剧又名梁山调,俗称“花鼓子”,为荆门地方戏曲剧种之一。起源于四川省梁山(今梁平县),清道光三十年(公元1850年)后,由荆门直隶州周家咀(今属钟祥县双河镇)名师王大化率其“二绷子剧团”,传入荆门。梁山剧表演分生、旦、丑三行。服装、化妆与京、汉、楚剧基本相同。伴奏用四胡和二胡,打击乐器是苏锣和大钱,唱腔约60多种。

2.花鼓戏

花鼓戏即荆州花鼓戏,历史悠久,荆门属旱期流行区域之一。城东南流传广泛,乡班甚多。传统剧目多为“对子戏”(一生一旦),后来向姊妹剧种学习,增加了折子戏和大本戏,道白融汇地方口音,一唱众和,锣鼓伴奏,具有乡土特色和民间生活气息。唱腔60多种,以高腔、打锣、圻水、四平四大唱腔为主,辅以民歌小调40余种。

3.汉剧

清乾隆四十年(公元1775年),荆门兴起围鼓堂班,有手抄剧本和自备戏箱。平时清唱,逢年过节或迎神赛会即挂衣(化装)演出,以唱大戏(汉调)闻名。其剧目源于清戏脚本,表演历代演义及民间传说故事。唱腔以高腔为主(传说出自古时翰林文人的吟诵调),讲究起、承、转、合的句式结构和平仄音韵。

旅游锦囊

荆门旅游实用信息:邮局地址

2022-2-1 19:33:24

旅游锦囊

荆门美食小吃(当地的主要特产分布)

2022-2-1 19:42:26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